《大殉情 - 死都要唱》記於二零二五年六月十二日 葵青劇院演藝廳
- Frances
- 6月14日
- 讀畢需時 8 分鐘
已更新:6月15日

終於可以現場看這個劇。由於是早鳥購票,座位都是來到會場之後才被確定的,竟然被安排了第二行正中間的位置,感覺前了一點,但也因為這樣,就能夠好好欣賞到演員的表情和各種細微動作。
沉浸到地下十八層的生命反思

首先要讚讚音響和聲效,開首感覺好像到了環球影城的演出場館,Visual 和聲效,再加上 Rick 生鬼的旁白,在帶領觀眾進入劇本情節上處理得很好。看這個劇之前完全不認識馬顯融和 Alvin, 但他們演繹的梁山伯與祝英台卻讓我留下深刻印象,刻意的不協調,刻意的甩漏,很有學生感,他們這一節的演出看來是參考了中學生校慶才藝表演的環節 - 有羽扇舞、彈古箏、再配以粵曲唱腔。無伴奏演出,樂器聲皆以人聲合成,以《一舖清唱》無伴奏技巧的實力,以人聲演奏 Horn 和 Flute 應該易如反掌,但團隊卻選擇出奇不意直接唱出樂器名字,隨即引來全場大笑!Alvin 外型「甜美」,瘦削的馬生又演得特別像中學不起眼的男生,正好配合梁山伯與祝英台原來的學生形象,一個悲壯的殉情故事,主角原是一對普普通通的小情人。結尾對於化蝶這件事的由來亦讓人有當頭棒喝之感,殉情故事是真的淒美?還是大眾以及文人的創意之作?假如沒有修飾,我們對一對小情人的殉情和離世,還有興趣了解嗎?我是蠻喜歡這一節的,不着痕跡的細緻感,絕對不是媽媽虎虎搞出來的一台戲 。

閉上眼睛就能瞬間轉移
三天愛了一生,一分鐘講完一世

來到羅密歐與茱麗葉,古典聖樂由「一舖清唱」合唱團唱出,配合音效讓觀眾有如置身中古教堂之感,用盡全台全幕的 Visual 亦相當震撼,真如導演所說「眼看耳聽可以是兩種體驗」 🌟🌟 ,最喜歡2A - Anna 和 Avery 一起想將來,四字句道盡平凡人生經歷,時光匆匆流逝,年輕的羅密歐與茱麗葉用三天愛了一生,老來卻是一分鐘講完一世。提早結束生命的代價就是不能一起經歷平凡人生,一起老去。「如果沒有死 ...」、「如果可以勝出比賽 ...」,「如果可以投胎 ...」;沒有了生命,一切都變成「如果」,如果的下一句,又會否是「早知」?後來問導演,兩老坐在一旁想將來,但在舞台中央就有二人舞出現,看的時候有種不明甚解,導演 Yuri 分享說舞者其實是代表有活力的年輕人,和老了的「茱羅」就形成強烈對比。或許老來說什麼已經太遲,因為都已經走不動了,趁着還能跳還能走的時候,就好好珍惜相處的時光,一起做想做的平凡事。
蝴蝶夫人高音穩如泰山
小平克頓孤單不孤單

來到蝴蝶夫人和小平克頓,朋友都讚嘆 Mischa 的高音域,三場下來,每一場都能完美演繹,展現出一流的穩定性和絕對的音準。《風中的孤燕》旋律優美, Keith 的演繹情感滿分,本來上半部舞台只有 Keith, 而 Rick 則在下半部一開始就站到舞台上,《風中的孤燕》開首是相當孤單的感覺,但其實後半段這孤燕慢慢地建立了信心,變得堅強,曲詞同步也從暗轉向光明,這時候 Rick 走到舞台,意義上也代表孤燕不再孤單,是音樂和形體的配合,極簡的舞台只有兩張椅子,演出卻充滿藝術感亦讓人出乎意料的感動。

舊戲服輪迴又重生
色彩斑斕的地下十八層舞台
蝴蝶夫人的演唱部份應該是全晚舞台最多色彩的一幕,今次《大殉情》的另一個重點是盡量使用 Upcycle 和可持續的概念,這一幕在台上出現的和服和衣物,全部是舊戲服,由於《大殉情》 故事發生在地下十八層,運用舊衣服反而能呈現出「生活的痕跡」,發覺那些和服更是刻意留下點點皺摺痕跡,更能帶出故事的凄美滄涼。順帶一提蝴蝶夫人的「帽子」,「前世」竟然是一條Tutu裙,再由高級訂製帽子設計師, 履歷星光熠熠的 Phoebe Leung 設計和 Upcycle, 絕對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假若日後有機會搞一個劇場 Upcycle 服裝展覽,這件作品必定收納其中。印度音樂配絲巾舞的一段,演員身上的全部都是舊絲巾造成的。那些絲巾全部屬於導演媽咪的,他就把絲巾收集回來,由服飾設計黃琪小姐改造成一件件的絲巾pouncho, 那一場應該是繼《蝴蝶夫人》之後,最色彩燦爛的一場,《大殉情 - 死都要唱》絕對是香港劇場首次大量地運用 Upcycle 概念的作品。
唐滌生大戰 Google Translate
致敬話當年粵劇電影

首演夜情緒最波動的應該是《香夭帶路》,幾個月前第一次看粵劇《帝女花》,驚為天人的故事和曲目,所以當 Keith 開始演唱的時候,聽到歌詞我的情緒是非常傷感的,但來不及流淚,已經要被 Raoul 的翻譯搞笑版壓制住,聽整個曲目就是在狂喜和悲傷的情緒之中掙扎,要知道唐滌生本來的歌詞已經是每一句之中也出現強烈的對比 (例:百花冠替代殮妝),而這種對比讓整體情景更讓人心酸,所以如果對《帝女花》有認識的觀眾,會經歷時而狂喜狂悲的情緒,到最後「夫妻死去樹也同模樣」時,音響也漸漸調至大聲,再配合那紙紮味甚濃的含樟樹獨特的移軌路線,懷舊亦讓觀眾情緒來一個壯烈的釋放,是非常獨特和難得的觀賞體驗,有點像當年任白的彩色粵劇電影/籌款環節,讓人看得過癮又懷舊,三場下來每一晚觀眾亦掌聲如雷,非常精彩。

殉情未必不得了
I am leaving 見真章

Ronald 一人分飾兩角,這位十二少氣質有點像劉德華。這部份的兩首歌其實跟原曲很相似,似是而非,卻並不是原曲,再配合我們的香港回憶,這兩首作品的旋律和歌詞有如原作的轉世。如花的愛情以「我以為」開始 - 「我以為」他會一起殉情、「我以為」他應該死了、最後收拾了所有「我以為」,以行動證明「不需要」十二少也能跳個淋漓盡致,亦「不需要」透過節目去證明自己的癡情,終於睇清睇楚,如花一句 "I am leaving", 勇敢自信地舞破了自己的地獄。
踏上清源賦新詞
玩埋自己糭會掂

最後來到屈原,《踏上清源》絕對是意想不到彩蛋,岑生的詞真的改得絕,好一個《大殉情 - 死都要唱》的獨家版本。這大概就是宣傳時提到高岑要「玩埋自己」之作。Rick 也演繹得讓人忘了何狀師的影子,他的演出是一如以往的穩陣又靈活,無論是唱、演、跳都交出一級的成績,絕對是香港音樂劇界難得的 Triple threat.。
早該坦率豁出去
沒愛盡時最濕滯
演繹《屈清屈楚》 時就忽然變了屈原演唱會 🤭 最後一曲《至愛大殉情》,以《屈清屈楚》原曲再譜新詞,作為整個劇最後的 take home message :
時間會消失一轉眼一季
愛到盡時最安慰
就要趁在世時間
懷抱一切
別說相逢下世
每一個殉情故事其實都或多或少有被世人粉飾成大眾心目中的理想型,但細看之下,其實劇中主人翁想要的,皆與我們無異;就是可以擁有愛情再一起規劃未來。劇中每個殉情故事的主人翁,也曾經經歷相愛的過程,唯獨是屈原從未將愛明言就離世。所以由他來提醒大家 - 「早該坦率豁出去」,最適合不過。
看《大殉情 - 死都要唱》 ,除了看到家傳戶曉的殉情故事背後的另一種可能,主創亦透過這個劇向自己的作品 (例:定風波、踏上清源)、粵劇 (例:梁祝、帝女花)、歌劇 (例:Madama Butterfly)、電視廣告 (例:各種電視和網媒廣告)、電影 (例:胭脂扣)、百老滙音樂劇 (例:West Side Story, Rent), 甚至歷史人物 (例:屈原)致敬。岑生的 Book 成了全劇的靈魂,歌詞是文、雅、妙、趣、俗、鄙隨時散落,而更多是角色不驚意的「俗」了「鄙」了,那就不知者不罪,角色語感沒變,皆是聽者(觀眾)心邪吧了(可參考 :祝英台娘親、龢敏德 (Vomit) 語言學院、還有周世顯的演出...) 這作品絕對是雅俗並存雅俗共賞之作。
在音樂上,Master Ko 平時較注重優雅感輸出,今次就如中大合唱團朱振威指揮提到,是「Mash up 展現的幽默感」,大玩 Flute & Horn, 數白欖 、一系列糖分鹽分俱備的廣告音樂,bollywood、高難度的無伴奏粵曲設計、甚至玩埋嚴肅的《踏上清源》,以及多首投胎轉世的經典中外作品,像一個跨越時空地域上天下地的音樂大派對,沒有自設框架,即興的概念,卻又出奇地滴水不漏的融合成一體。
導演的心思亦處處可見,《大殉情》輪迴再生的概念連繫到 Upcycle. 導演設計給演員於舞台移軌的線性,坐在離台較遠的觀眾都非常喜歡,亦因為葵青舞台是個名副其實的「深淵」,導演亦非常能夠利用到這種優勢,製造出舞台上的「分離感」,最後屈原投胎,落敗的參賽者亦漸漸拉到舞台後方,其實也代表了生和死的分別。
《大殉情 - 死都要唱》 絕對是要入場欣賞的作品。這種程度的演出,怎可能只演三場?《一舖清唱》又一次漂亮地完成今次的重演,亦絕對期待再再再次重演的機緣。
以下節錄部分觀眾的劇後感:
聽到定風波覺得有彩蛋/Yuri 排嘅走位同形體/動作流暢精準所以睇得舒服/Keith嗰段 《風中的孤燕》真係好好聽 🥹/真係認真嘅話,舞台設計得好精準,本來都會擔心會唔會將本身有高山劇場嘅設計擺落去葵青一個咁大嘅場地,演員嘅能量會不足。但結果話俾我哋聽,其實佢哋都可以好好咁hold到個場,同時間係一啲要有視覺震撼嘅情況,又有足夠嘅嘢可以睇到,例如蝴蝶夫人掛起嘅嗰啲衫/比起文字,我對聲音比較敏感,最深刻印象係嗰啲跌落水嘅水泡聲😂 另外仲有悠揚嘅吹笛聲 (Flute Flute Flute) 仲有(Horn Horn Horn)/超喜歡「踏上清源」的改編/Get 唔到某些廣告的笑位。可能我太少睇電視😅 /讚:Upcycle 舊戲服和佈景/ 讚: surround sound超正👍🏻/有港產片鬼電影的配樂融入《大殉情》其中,並且首尾呼應/18層地獄gag 位 👍🏻 殉情大賽既劇本 但叫人唔好殉情/圍她奶~ 呢個10 年前到依家, 仍然係咁記憶猶新/ - 感謝《大殉情 - 死都要唱》現場觀眾的迷你劇後感:美菲斯、瑪葛、雲迪、薩莉亞、史迪娜、珍妮花。
相關資料:

留言